缺碘会导致儿童患上“呆小症”,成人患上“大脖子病”。那么,补碘是否“宁多勿少?医生提醒,补碘并非“多多益善”,过量补碘可能会诱发甲状腺疾病,需要保持科学的摄入量。
补碘“宁多勿少”是误区 摄入过量可引发甲状腺疾病
“碘是人体惟一的智力元素,平时我们见到的智力低下和先天畸形儿形成,很多就是由于缺碘。”医生介绍,国际医学界的检测结果显示,人类智力损害有80%是缺碘导致的,母亲孕期的前三个月,新生儿0岁到2岁都是补碘的重要时期。而在成人身上,缺碘性疾病则主要体现为甲状腺肿大、结节,即老百姓平时所说的“大脖子病”。
那么,该如何有效补碘呢?医生表示,人体的碘80%-90%来源于食物和饮水。一般情况下,通过日常饮食如碘盐和海产品就能满足身体对碘的需求。普通成人每天需要约100-150微克碘,而日常食用的碘盐加碘量为20-50mg/kg,即20-50μg/g,按这个标准计算,每天吃4-5克碘盐,碘的量就已经达标。食物中的海产品、肉类、水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碘元素,特别是海产品大多为高碘食物,比如海带的碘含量每千克就有10毫克,紫菜、虾皮等也是含碘量排行前列的食品。碘还可以随药物进入体内,如西药的碘片、华素片,中药的海藻、昆布、海浮石等。“对普通百姓来说,食用碘盐和海产是最可靠的补碘方法。”
不过,医生并不主张在补碘中“多多益善”。“国际上公认的碘研究成果发现,碘的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呈U字型关系,即碘的摄入量过高与过低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增加,例如高碘可诱发甲亢、甲减、慢性甲状腺炎、甚至甲状腺癌。尤其是甲状腺疾病患者,平时不宜多吃含碘食物,甲亢患者更要严格低碘饮食。”
医生介绍,为了防止补碘过量,我国从2000年起就已下调了碘盐浓度标准,盐中的碘含量已悄然“瘦身”。而且,在上海市等非碘盐缺乏病流行区开始供应无碘盐。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》里,碘营养素的最高摄入量为每天800毫克。“我们在防治碘缺乏疾病的同时,一定要摒弃‘补碘宁多勿少’的错误观点。”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